凝聚海内外力量 助力高质量赶超
发布时间2019-01-09  来源:泉州晚报

(记者陈凌鹭 王宇)8日,泉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市政协港澳委员、异地商会委员、特邀嘉宾座谈会,大家齐聚一堂,共商泉州发展大计。

2018年,泉州发展交出了喜人的“成绩单”,高质量赶超迈出坚实步伐。市政协港澳委员、异地商会委员、特邀嘉宾和部分泉籍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港澳委员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围绕智慧城市建设、产业发展、营商环境打造、乡村振兴、人才引进等方面,为泉州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建言献策。

市政协港澳委员、异地商会委员、特邀嘉宾为泉州发展建言献策 

 强化“智慧管理” 发展“智慧泉州”

市政协港澳委员 叶华雄

泉州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一支智慧领导队伍,要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实现“弯道超车”,在党政一把手直接挂帅的基础上,也要大胆起用智囊团队,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决策更有层次、更加科学。

泉州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需要以点带面攻克短板。比如城市交通的堵塞乱象,可以通过投资提升智慧交通管理系统,借助大数据管控整合城市交通资源。

此外,智慧城市的发展涉及资源重组、城市管理模式优化、城市运营网络管理,尤其在智慧医疗、智慧养老等方面有明显的市场竞争。建议政府完善市场机制,通过引入合作资金,调动民营企业参与。

培养“智慧人才” 为“智慧城市”蓄能

市政协异地商会委员 黄长城

发展智慧城市,不仅仅是发展规模和速度,还要发展质量和内涵,这些都离不开人才的作用。

建议鼓励社会组织、行业协会、企业和个人以各种形式支持高端人才发展,创立专项人才基金会。强化校企联合联动培养技术人才,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合本地支柱产业的人才,把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为最新产品,创造泉州新品牌。

注重培育本地猎头行业,为优秀企业提供高尖端人才储备。建设人才孵化中心,整合培训、咨询、项目、师资等各方面资源。此外,建立吸引、培养、使用高层次人才队伍的新机制,营造智慧人文环境、拴心留人的良好氛围。

创新人才协同模式 建设“智慧城市”

市政协异地商会委员 洪凤鸣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储备大量的智慧人才。这一点恰恰是泉州的短板。一是顶层设计人才缺乏,二是复合型管理人才缺乏,三是吸引人才机制措施缺乏。

家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可以借鉴港珠澳大桥通车后周边城市集群发展的构思。香港、珠海和澳门等周边城市借助大桥开通,人员通行时间、物流时间和成本极大降低,实现优势互补、整体发展。泉州距离厦门很近,过去我们常说,人才都被厦门“吸”走了,受港珠澳互动启发,我们可以换位思考。区域协同不是竞争关系,而是最大限度利用同城化,借助交通发展带来的时空距离缩短红利和临近城市间的特点,取长补短,实现泉州人才队伍的壮大。

凝聚新侨资侨智 推动泉州发展

市政协港澳委员 施华君

泉州有着丰富的侨资侨智侨力资源,可挖掘这一丰富资源,为泉州建设添一份力量。

建议加强新侨统筹和协调力度,从以往主要依靠亲缘地缘关系逐步朝“拓展人脉、平等交流、互惠互利、携手发展”方向努力。结合我市正在开展的海外侨情普查,建立新生人才档案,激发新生代回乡献智和创业的欲望。创新新侨回归创业服务平台,建立健全更加优惠的初创待遇政策,打造“热心工程”,吸引更多新侨回归投资创业。建议结合利用香港国际金融扩展境外融资的难得新机遇,设立泉州海丝基金,通过港泉两地商会活动,对接华侨华人资源,创造泉州对接国内国际资源的平台。

在落实落细惠台政策上走前头

市政协特邀嘉宾 杨荣辉

当前,两岸关系发展正处于新的重要历史机遇期,全面深入落实惠台政策,增强广大台商台胞获得感,对推动和促进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建议政府进一步在落实落细惠台政策上走前头,把中央、省、市相关惠台政策措施汇编成册,加大宣传力度,优化服务机制,设立专门咨询服务窗口,让惠台政策在泉州落地见效,让台湾同胞充满信心加入到“五个泉州”建设中来,共享泉州发展新机遇。

进一步充分发挥“五缘”优势,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着力先行先试,支持和鼓励泉台民众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交流合作,促使更多基层民众投身到两岸大交流大合作队伍中来,为两岸关系健康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开通绿色通道 促民企项目落地

市政协港澳委员 颜如意

希望家乡党委政府能有更多的政策“定心丸”“放心丸”,切实帮助大家在当前经济大环境中少一些波折。

在优化政务服务上出实招,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特别是实现信息互联互通,精简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

在司法保障上更给力,要依法加大对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司法保护力度,增强民营企业安全感。

在构筑新型政商关系上下真功,更多站在企业的角度,为企业良性运转提供帮助。项目招商引资落地后,才是考验的真正开始,建议在落实用地指标、协调企业办理前期手续、提升项目周边环境等配套服务方面再提速,甚至开通一条星级服务的“绿色通道”。

创新理念 提升港口航运效益

泉籍全国政协委员 刘与量

多年来,泉州的码头航运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泉州大量的纺织服装、鞋业、机械装备和建材家居等货物进出口集装箱运输舍近求远到福厦两港,出现了严重不平衡的状态。

建议深入探索应对措施,对外借力自贸区试点的先进做法,对内把港口的发展和商贸、旅游、物流集散等领域结合起来通盘考虑。

从交通、港口、规划、口岸管理等多方面统筹考虑,进一步明确港区功能和定位,制定近、中、远期发展规划,大力帮助企业拓展货源与航线。

加快推动港区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瞄准航商的重点需求与关键领域,把争取到的扶持政策和补助资金用到航商最急需的地方。

完善供应链 做强本地龙头企业

市政协港澳委员 许清水

英国管理学者曾说过,“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的竞争”。当前,我市在加强规模企业招商引资的同时,也要注重完善龙头企业的产业供应链,构建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建议以政府引领,龙头企业配合,发展完善本地龙头企业的上下游供应链,吸引有实力的配套供应商来泉州落地,设立生产基地,就近服务本地产业。支持泉州企业并购外地优秀供应商。

支持壮大在泉龙头企业供应商,进一步做强做精做专,做成小而美的隐形冠军。加大对本地配套供应商的扶持力度,鼓励供应商企业不断创新,加大研发投入,为龙头企业提供支撑。如日本东纺研发的特制面料,就专供优衣库。

深化减税降费 让企业轻装上阵

市政协港澳委员 林明慨

如何传承弘扬“晋江经验”,推动家乡民营经济新发展,再创家乡民营企业新辉煌?

建议政府进一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针对不同行业,分层次支持融资,加大对经济评估认定可实施、效益好的民营项目扶持力度;把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贷款业务,与金融机构的考核机制挂钩。加强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采取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模式,推动泉州各行业企业与广阔人才市场的互利合作。着力为民营企业松绑,进一步深化减税降费,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帮扶解困力度,让企业轻装上阵。

强化污染治理 让乡村环境更宜居

市政协异地商会委员 黄金桦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建议泉州加强统筹规划,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强化乡村污水和垃圾治理,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

目前,我市正加快建设乡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议乡村污水处理机构选择环保设计施工专业公司设计、运营,采用占地小、运行成本低、无人值守的方式,提高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同时,加大财政支持,确保污水处理设施有效运营,污水达标排放。

乡村垃圾处理方面,建议山区地区分片区和角落建设小规模的焚烧无害化处理设施。

以人才振兴助推乡村振兴

市政协港澳委员 郭莹颖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重大战略,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离不开核心人才的引领和推动。家乡需要更多懂农村、懂政策、懂农业、懂技术、懂市场的各类人才参与乡村振兴。

建议在人才引进方面,要不拘一格、重在实效,鼓励人才全职服务;在人才使用方面,要人尽其能、提供平台,用其所长、宽松包容,充分发挥人才干事创业潜能;在人才培养方面,职业农民和村干部是关键环节,重点培养壮大涉农企业管理人员、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队伍;在人才激励方面,按照人才的贡献,提供相应酬劳、奖励、荣誉称号、专业职称评定等。

 

责任编辑:洪荣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