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城:公共法律服务的鲤城实践 全时空法律服务提升效率
发布时间:2020-03-03 来源:鲤城区司法局

    去年3月22日,鲤城区海滨街道金山社区车辆管理处的一名保安在值班岗亭中风昏倒,经诊断为高血压2级高危,生活不能自理。家属和车辆管理处因赔偿问题产生纠纷。金山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点及时介入,明确双方过错并排除了不合理要求,现场开展普法教育,最后双方在和谐的气氛中就赔偿问题达成了一致。

    近年来,鲤城区因地制宜建设金牌调解室、民情接待站、社区法律顾问、公共法律服务点等社区工作载体,“窗口前移、重心下沉”,建立起集民情接待、法律服务、信访代理、矛盾纠纷化解“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有效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接地气,有温度

    空间不大,功能不小,一间约30平方米的公共法律服务点,办公区、茶座调解区、接待服务区格局分明,并有常驻律师提供法律服务……近年来鲤城区以社区调委会为基底,整合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普法宣传等资源,着力打造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点。2019年12月已完成全区社区法律顾问、公共法律服务点、社区法律顾问微信群81个社区全覆盖,让群众更便捷地获取相关服务。

    不久前,家住新门街北区的林先生和邻居李女士等一同来到海滨街道新门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点。原来,李女士私自破除楼板致使排水系统堵塞,破坏林先生加设的监控设备等,引发林先生及其邻居不满。海滨街道司法所的工作人员详细听取了双方陈词,一边疏导情绪,一边释法析理,经调解大家很快达成了和解协议。

    “以前我们大多是被动等待群众寻求法律援助,现在进驻基层的公共法律服务点,能更及时贴近群众需求,主动发挥社会‘润滑剂’的作用。”常驻律师陈某鹏说,很多矛盾能够及早发现,并通过向双方解释法律规定、分析责任归属后协商解决,避免进一步激化。邻里更和谐了,居民的获得感显著提升。

    小载体,大作用

    去年9月底,笋江花园城小区清洁工老袁一脸愁容地来到金龙街道金峰社区的“大胖调解室”。原来老袁用垃圾车清运树枝时,不小心剐蹭了李先生的车,需赔偿2600元。家庭困难的他无奈前来求助。调解员林克新带着李先生“家访”,实地了解老袁一家人的窘迫,最终激发了李先生的恻隐之心。老袁一次性给付300元维修费用,李先生欣然接受了。

金峰社区民情接待站大胖调解室在研究工作。

    在海滨街道金山社区,也常有居民造访黄姐调解室。这个以社区老党员黄婉颖命名的调解室,擅长调解居民在婚姻家庭、邻里和轻微损害赔偿方面的矛盾纠纷,这里还设有法律顾问,遇到涉及法律法规的问题,也能及时咨询处理。

    近年来,鲤城区学习发扬“枫桥经验”,打造了黄姐、大胖、马大姐、万阿姨等社区金牌调解室,建立规范化社区调委会,积极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与此同时,建立人大代表接待室、每周接待日制度、阳光议事厅居民自治平台等,听取群众心声,多元化解决矛盾纠纷。

    建立群众调解组织,依靠群众自我化解矛盾,有助于提高调解水平和社会公信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海滨街道金山社区建立“民情接待站”设立民情接待日制度。

海滨街道金山社区民情接待站、阳光议事厅的工作人员在“议事”。

    全时空,无止境

    去年12月,鲤城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在鲤城区新华南路正式揭牌启用,有效开展法律咨询、人民调解、行政争议调处、法律援助、12348热线平台等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至此,鲤城区完成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建立社区法律顾问示范点18个,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81个,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16个。

12348热线平台的工作人员在处理来电事务。

    为保障群众“有话有处说”,鲤城区开通24小时民情民意接待热线电话,畅通民情民意反映渠道;每一个公共法律服务点、金牌调解室也都是民情接待站,及时听取民声。各社区因地制宜,如金山社区建立“136”民情响应机制,金峰社区推出“菜单式服务”……催开法律服务“百花齐放”。

    除了家门口的法律援助中心,鲤城区还积极打造“鲤城掌上12348法律服务平台”,引入全国近万名律师进驻线上,一个界面即可完成“学法律、找律师、求法援、办公证、约调解、快解答”,提升服务效率。

    鲤城区正在试点“网上枫桥”调解模式,通过“互联网+”调解系统自动分类分级分流群众调解申请,实行普通案件由社区调解员调处、较为复杂案件由街道调委会或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调处、重大疑难案件通过远程视频连线专家调解员协助调处,形成线上线下“快速反应、环环相扣、高效协同”的调解工作闭环。

    

责任编辑:颜玉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