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热潮在泉州
发布时间:2021-04-28  来源:中共泉州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孙中山主持、在广州举行。

中国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促进了席卷全国的第一次大革命在各地的兴起和发展,泉属地区的国民革命热潮也出现了持续不断的新局面。

1925年5月15日,在厦门集美学校求学的泉属金门、晋江、惠安、南安、永春、安溪县籍学生,分别以县为单位,组织反日运动宣传队,走出校门,回到家乡,深入民众,广泛开展反对侵略、抵制日货的宣传活动。通过实地宣传,进一步唤起了泉州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热情。6月在集美学校求学的董云阁(曾用名董光泰、董光华、董奕像,今石狮市永宁镇人)和王德彰、柯联定、吴敦仁、吴国珍、苏克明(均惠安县人)等一起加入“福建青年协进社”,积极参与社会实际问题和国际政治状况的研究,提高了结合国内外形势宣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能力。

1925年4月,美帝国主义勾结军阀政府制造了“学生血肉横飞,卒至轻伤重伤”者达130人的福州四七惨案。5月30日,又发生了英帝国主义制造的打死爱国群众11人、重伤15人、抓捕53人的上海五卅惨案。

    噩耗接踵传到泉州后,各界民众无不深感切肤入心之痛,同仇敌忾,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浪潮。6月11日,泉州工人、店员和各校学生、教职员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愤怒声讨帝国主义制造惨案,残害沪、榕同胞的滔天罪行。13日,晋江安海各界举行有5000多人参加的反帝大集会,散发了宣言,并罢工、罢市、罢课一天。19日,泉州、安海、永春等地成立“国民外交后援会”,并发表声明,声援福州、上海人民的正义斗争。泉州培元中学学生开展反抗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非基”运动,到平水庙英人住宅区示威,强烈要求改变学校的宗教生活,高呼“英国人滚回去”等口号。泉州私立中学学生决心投笔从戎,组织学生军,成立义勇队,誓为救国后盾。泉州各界发起建立“反帝大同盟”,还组织以学生、店员、工人为主的“十人团”六七队,并在镇雅宫设立“抵制日货会”。“十人团”和义勇队都利用夜间到海港、码头巡逻,检查抵制洋货情况,随时随地惩罚奸商。泉州文化界则组织“五卅剧社”,公演《申江血》,进行反帝爱国斗争宣传。安海从7月3日起公演话剧4天,共筹款1000多元,支援上海罢工工人。8月4日,安海工人带头成立检查队,加强市场监管,一经发现英、日货就给予没收。8月15日,安海“国民外交后援会”开始编印出版《五卅旬刊》,先后出了6期。为了纪念五卅运动,安海还把从白塔脚到永安庄的新马路命名为五卅路。同年暑假期间,从上海公医学院和厦门大学回乡度假的惠安籍学生陈祖禹、何适等一批进步青年也在县城、辋川、峰尾、崇武等地发动民众罢工、罢市,举行示威游行,并组织以青年店员和学生为主的洋货检查队,控制海港码头,焚烧走私的英、日货,惩办违禁商人。暑假前,惠安时化学校学生陈平山、张邦彦、李建才、陈凤琪、周凯等人就发动本校学生罢考,声援五卅运动。同年冬,陈平山等人又一道前往广州投考黄埔军校。翌年,陈平山还在该校加入共青团,随后转为中共党员。

1926年11月11日,何应钦第一军指挥部所指挥的国民革命军冯轶裴第十四师和新扩编不久的张贞独立第四师占领同安,驻泉州的北洋军第十二师二十四旅孔昭同部仓惶退往福州,许祖谅、许居隆即在金井沿海一带组织工农自卫军240多人,就地打击北洋军残部。11月22日,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四师三团一营营长黄克绳率部进占安海。23日,该师从安海出发进驻泉州,并分兵一部占领洛阳桥,向惠安追击。25日,张贞部进入惠安。26日,国民革命军杜起云部攻占南安县城丰州及诗山镇。12月17日,国民革命军宪兵连连长王耀武部进驻永春。20日,安海商会和市民会打电报给何应钦,要求将孔昭同交由泉州人民处置。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再次激起了泉属各地人民的革命热情。在当时,泉属沿途群众有的自愿参加国民革命军或工农自卫军,有的自动组织运输队,帮助运送军用物资,有的自觉为北伐军当向导。

1927年初,原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教授马叙伦因拥护北伐,反对北洋军阀政府镇压示威群众遭通缉而南下避难,辗转来到泉州,住在五四运动时的北大学生魏峥峨家里。为欢迎遭到军阀通缉的远方来客,泉州各界特地在南校场举行有数千名群众参加的盛大集会,培元中学校长许锡安首先在会上致欢迎词,尔后由蔡元培、马叙伦分别发表演讲。大会通过的《泉州各界欢迎蔡元培、马叙伦先生宣言》,称赞二位先生“能够不屈不挠地在万恶的势力范围内作不断的奋斗,努力于打倒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工作”,“对于国家社会的贡献,正如那在战场上冲锋杀敌的革命勇士一样伟大,一样有价值,这是谁也应当钦佩的”,并提出“国民革命万岁”和“世界革命万岁”的响亮口号,充分表达了泉州人民对国民革命运动北伐战争的坚决支持。

责任编辑:雷淑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