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福建省委坂里旧址:密林革命 歃血为盟
发布时间:2021-05-25  来源:泉州网


歃血为盟处旧址 (吴宗宝 摄)

5月的石牛山麓,林密草盛。近日,记者驱车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向上绕行,来到海拔900多米的德化县水口镇昆坂村坂里。坂里地处德化县与仙游、永泰三县交界处,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地势险要,人烟稀少。在这密林山间里,曾经发生过一段可歌可泣的红色革命故事。

1944年3月至6月,中共福建省委机关为避开国民党顽固派的正面进攻,决定把省委机关转移到德化坂里牛寮沟,和当地群众歃血为盟,想方设法解决生活、交通、通讯等方面困难,并顺利开展抗日反顽斗争、整风学习和革命气节教育。

□记者 吴宗宝 通讯员 康泷玉 黄艳娥

生死与共之盟约“不向当局政府告密”

驱车绕着盘山公路30多分钟,拐过一个山隘口就进入了坂里,中共福建省委旧址陈列馆映入眼帘。该馆于2003年6月建成,在它右侧的空地上,矗立着一块高3.68米的纪念碑,镌刻着“中共福建省委旧址”八个大字。

走进陈列馆的陈列大厅,在柜子和墙壁上,一件件革命文物、一张张图片文字资料,清晰地记录着当年革命先辈们为革命出生入死、英勇奋斗的血和火的历史。

1943年秋,国民党顽固派加紧对闽北地区的进攻,当时在闽北的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活动非常困难。为了打开局面,摆脱困境,省委遵照党中央关于“隐蔽精干”的重要指示,作出了省委机关南迁闽中的战略决策,重新开辟革命新区,并提前派员到德化开展大量的群众、交通、情报等工作。

从陈列馆外的山路拾级而上共1944级石阶,便到达了革命旧址。义务讲解员赵可心告诉记者:“这石阶数量代表着1944年3月,中共福建省委机关及所属的武装力量组织100多人,从永泰青溪转移到昆坂村坂里牛寮沟,领导全省人民进行革命斗争。”

“要拥护共产党”“要保密,见到陌生人来要及时报告”……在原歃血为盟旧址边上的纪念厅,一块木板做的《歃血为盟公约》挂在墙上。赵可心说,为了使群众拥护党的工作,同时保证省委机关的安全,党对坂里的保长做了充分的统战工作。

一天深夜,闽中特委书记黄国璋以及吴天亮、刘祖丕,与22户村民代表在群众陈存星家召开订盟会,刘祖丕慷慨陈词,一口气喝掉鸡血酒,22户代表也纷纷端起鸡血酒一饮而尽,并毅然在盟书上按下手印,与群众定下了“不向当局政府告密”的生死盟约。

“刘祖丕想到歃血为盟的传统,在当时,村民们对这一传统仪式相当敬重。”赵可心介绍,“省委机关进驻坂里期间没有发生过一起群众泄密事件,省委撤离后,群众立即将开设的办公场所、宿舍、练兵场毁掉,在原地种上蔬菜。”

密林山间的暗号“嗒——嗒,嗒、嗒、嗒”

1944年3月,省委机关南迁坂里后,随即建立了以坂里为中心的全省抗日反顽指挥中心。坂里虽地处偏僻,全村只有22户90多人,但这22户分属不同房头,成分比较复杂。当时,坂里当地村民主动反映说,村里人多嘴杂,怕个别人口封不密会误事。

由于省委干部讲的是普通话和各地方言,坂里的语言以闽南话为主,干部与群众的口语交流十分困难。考虑到吴天亮、刘祖丕等同志是闽南人,可以和村民很好地交流,省委就把做好保密工作的任务交给了他们。

现年87岁的坂里村民陈存聪当时才10岁,对当年的故事依然记忆犹新。他介绍,为辨认身份、顺利沟通,省委干部发明了按一定频率拍手掌、敲竹筒的暗号,并由刘祖丕等人教给群众。拍几个掌声,敲几下竹筒,传递着“我是共产党人”“我是党的群众”“送粮食来了”“送情报来了”等重要消息。

一次,吴天亮和刘祖丕从南山到坂里来。为了不暴露身份,他们两人化装成采购山药的商人分两路走到坂里。走了大半天山路,吴天亮于傍晚时抵达坂里。他走到陈家咸家的门前,见大门紧闭,他就拿起一根木棒,敲了敲旁边的一根毛竹,“嗒——嗒,嗒、嗒、嗒”,吴天亮先敲两声,后又急促地敲了三声。敲了两遍之后,陈家咸知道自己人来了,马上下楼推开门,把吴天亮迎了进去。

在坂里通往中共福建省委机关驻扎地牛寮沟的小路上,还设置着一个小哨。有一回,国民党特务潜入山里打探,碰到藤条触发了机关,两片毛竹快速拍合,发出“啪”的一声巨响,吓得特务们瘫倒在地。站岗的战士判断是敌人上山,立即用暗号通知全体同志迅速转移。特务们在山上瞎转了半天,没有任何收获。

77年过去了,深山竹林日渐茂盛,这些声响依然回荡在这个隐蔽的小山村里。革命先辈百折不挠、英勇顽强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奋勇前行。

(感谢中共泉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对本文提供支持)


责任编辑:赖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