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发布时间:2021-06-02  来源:中共泉州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五四运动是一次自觉发动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直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阶级上、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条件。通过五四爱国群众运动,中国思想界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激荡。标志着一场新的伟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开始,并引起一场广泛的深层次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运动。泉属各地思想运动迅速活跃起来,1919年夏,泉州学生五二一集会游行刚结束,文化界知名人士吴藻汀、谢德南、黄子铨就和一些归侨青年、职工在镇雅宫成立“更俗剧社”,先后公演了《皇帝梦》《山河泪》《爱国魂》《终身大事》等剧目,猛烈抨击封建旧礼教、旧思想、旧道德,提倡婚姻自主等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深受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女权组织掀起了开辟女子职业、促成女子经济独立的运动。泉属各地广大妇女开始觉醒,从泉州女子公学(后更名为泉州华侨女子公学)及其师范科到德化山城的崇正女校的学生都带头剪辫子,留短发,解缠足,穿裙服。使广大妇女大开眼界,深受教育和启迪。

1919年5月,《新青年》杂志出了一期由李大钊主编的《马克思研究专号》。暑假期间,在北京求学的泉籍学生回到家乡来,带回《新青年》等进步杂志,在泉属各地争相传阅,影响很大。作为全国响应五四运动的100多个城市之一的泉州,五四运动后,许多知识青年纷纷组织起来,成立社团,出版刊物。这些社团和刊物开始议论社会主义,议论俄国十月革命,议论马克思主义。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泉州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都出现了新的深度和广度。从这个时候起,党的各级组织陆续出版了《向导》、《新青年》(季刊)、《前锋》等,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出版了机关刊物《先驱》和《中国青年》。同时,中共中央宣传部门还组织出版了《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派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浅说》《社会主义讨论集》《共产主义与共产党》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籍。这些革命刊物通过泉州在北京、广州、上海、福州、厦门等地求学、工作的进步知识青年以及学生联合会等渠道不断地传入泉属各地。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给了反封建以更锐利的思想武器,更有力的推动。因地方兵匪为患而停办4年的明新学校于1921年复办。在新思潮的影响下,该校蓝飞鹤(惠安县人)等进步学生率先发起成立了“明新剧社”,编演了现代话剧《里籍冤魂》,尖锐地揭露北洋军阀张清汝欺压民众、勒捐派款、造成被害者家破人亡的罪行。1921年10月,“明新剧社”还编导演出控诉封建军阀压迫剥削农民的游行歌剧《乡云》。在集美学校(师范部)求学的惠安籍学生王德彰,也利用学潮暂时停课,与晋江县池店乡的同学在南薰小学教书的机会,组织学生演出《可怜春闺梦里人》,反对封建包办婚姻,提倡婚姻自由。1923年,集美安溪同学会回乡作巡回宣传,最先表演话剧,时称文明戏。

随着反封建思想斗争的进一步深入,泉属各地把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推向进步思想界的主流时,注意同实际结合,同工农群众结合,这是五四以后泉州新文化运动的突出特点,颇具侨乡特色。1922年5月1日,明新学校师范班学生蓝飞鹤在该校举行的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大会上,发表了题为《纪念劳工神圣的意义》的演说,介绍劳动节的来历,宣传反抗资本家压迫、剥削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几天后,蓝飞鹤又与杜林、王硕、王橙云、陈权豪、陈祖芬、杜成恩等同学在参加本校举行的“五九国耻日”的纪念仪式之后,带领全校学生到斗南、店头、沙路沟、灰窑埔、浮桥街等处游行,向农工群众散发《国耻小言》,走到哪里,就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理宣传到那里。

1922年7月16—23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并提出,为了实现反帝反军阀的革命目标,必须组成“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1923年2月2日,中共中央派到许崇智部队担任东路讨贼军总司令部参谋处一等书记、从事建立民主主义联合战线工作的俞秀松由福州随军出发,10日抵泉,并在泉州住了10天。当时,廖仲凯奉孙中山之命,正在泉州收编福建自治军张贞、许卓然所属部队,将其改编为东路讨贼军第八军。俞秀松不仅主动协助廖仲凯和泉州革命党人整编部队,建立革命政权,而且抓紧时间开展政治工作,接触泉州革命人士、进步青年和工人,传播革命思想,积极地为组成民主主义联合战线创造条件。随着这种革命形势的出现,《中国青年》《先驱》《社会主义讨论集》等进步书刊再次在泉州一带迅速流传,不少学校成了传播革命火种的阵地。

1924年秋,陈明(原名陈若星,又名陈少微,龙岩县人)和刘锡侯(南安县码头镇刘林乡人),应金淘斗南小学校长黄紫霞聘请,到该校任教,他俩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新文化运动,宣传社会主义,在南安等地掀起新文化运动热潮。同时,泉属各地学校纷纷成了传播革命火种的阵地,泉州新文化运动迅速进展,马克思主义迅速传播起来。

泉州书店

泉州新文化运动开展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出现新的深度和广度的一件事是:泉州书店开张——在中共泉州特别支部成立前夕,泉州出现了第一家公开出售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共产党刊物,传播进步思想的革命书店。1926年秋,受中共厦门特别支部干事会指派在永春、德化县秘密开展革命活动的共产党员唐生(台湾省台北市人,原籍惠安县,原名江立托),获悉北伐军入泉的胜利消息后,即与共产党员洪平民(台湾省人)一起找陈盛明(泉州人,国民党左派人士)帮忙,于12月中旬在泉州小泉涧巷口租了一间店面(新中国成立后为泉州新华书店门市部),开办泉州书店,并安排白黎明(原名蔡白菜,唐生的妻子)和白海棠(原名白黎华,台湾省人)当店员,主要经售《共产党宣言》《资本论》《辩证唯物论入门》《向导》《新青年》《政治周刊》等马克思主义书刊和鲁迅、茅盾的文学作品等,很快就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和进步思想的一个重要阵地。尽管泉州书店开张不到4个月,就在四一0事件中被查封,但国民党右派可以封闭革命的书店,却永远无法封锁革命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在泉属各地迅速传播开来。

责任编辑:雷淑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