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泉州市委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 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泉州篇章的决定
发布时间:2021-07-05  来源:泉州网

中共泉州市委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 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泉州篇章的决定

(2021年6月20日中国共产党泉州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勇当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主力军,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泉州篇章,作出如下决定。

一、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充分认识重大意义。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在这一重要历史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来福建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体现对福建发展的关心重视和殷切期望,极大激发了全省干部群众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豪情壮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新发展阶段新福建建设赋予新使命、提出新要求、明确新任务,必将指引我们在新征程上更好地谱写新篇章、绘就新图画、开创新未来。省委召开十届十二次全会,对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行部署,充分体现了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政治担当,充分彰显了鲜明的行动导向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 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的决定》和省委书记尹力的讲话,是全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指引和具体要求,对于我们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全市上下要按照省委的部署要求,充分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切实扛起政治责任、强化担当意识,坚定信心、奋发有为、开拓进取,以实干实绩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2.全面准确把握深刻内涵。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明确提出“四个更大”重要要求和当前四项重点任务,殷切期望我们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进一步标定了福建在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时代方位,阐明了新发展阶段新福建建设的实践要求,明确了开新局谱新篇的着力点,为我们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对福建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不断赋予福建重大使命,指明福建发展的目标任务,明确福建发展的工作重点,强调福建发展的根本保证,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一以贯之,系统构成了福建发展的总遵循、总纲领、总蓝图。我们要全面把握、融会贯通、深入落实,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笃定前行,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站在万亿GDP新起点,大力传承弘扬“晋江经验”,加快建设海丝名城、制造强市,努力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深化改革开放、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更好发挥主力军作用。

3.广泛深入抓好学习宣传贯彻。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是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紧密结合全党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紧密结合省委“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用心用情感悟、学懂弄通吃透,不断把学习宣传贯彻引向深入。要精心组织安排,营造浓厚氛围,分层次、分批次抓好学习教育,深化宣传宣讲和研究阐释,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网站。要全面对标对表,细化落实举措,以民营经济发展年、营商环境提升年、城乡品质提升年活动为抓手,推动贯彻落实工作具体化、责任化、清单化,以更加坚定的自觉、更加真挚的情感、更加扎实的行动,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委各项决策部署在泉州落地生根、结出硕果。

二、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持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

4.大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嫁接国家级高端科创平台资源,释放产业、科技、金融、人才聚合效应,努力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高水平规划建设环清源山科创走廊、联十一线先进制造业走廊和沿海大通道科创产业带,增进科创载体与产业组团串联融合。深化拓展与中科系、大学系、军工系、企业系等大院大所合作,加快泉州科学城(时空科创基地)建设,支持清源创新实验室高标准建设。发挥丰泽等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作用,支持晋江“一廊两区”创新空间建设。实施研发投入、高新企业、高端研发平台倍增计划,健全完善科技创新券等制度,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和潜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领军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力争至2025年全市R&D经费支出超300亿元、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3500家、高端研发平台对主要产业实现全覆盖。深入实施人才“港湾计划”,聚焦引育用留全链条,系统构建更具竞争力、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和服务体系,推动设立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培养引进更多“高精尖”短缺人才、工匠型人才和青年人才。坚持创新不问“出身”,用好“军令状”“揭榜挂帅”等制度,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和充分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等内在价值的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

5.夯实“六三五”产业体系根基。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强市、质量强市建设,前瞻2035年打造纺织鞋服、石油化工、建材家居三个万亿级和机械装备、电子信息、健康食品三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实施产业数字化、园区化、生态化提升行动,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塑造六大主导产业新优势,争创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大力推进新经济拓展、老产业链提升,探索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实施“一链一图一制一策一专班”,激发“链主”和核心配套企业的主体作用,一体进行固链、补链、强链、延链,率先推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链条化集群化发展。统筹推进产业(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专业化升级,整合提升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创新要素集聚、体制机制灵活、生态要素齐全的专业化园区新体系,重点建设半导体、石化、装备制造和传统优势产业园区,支持“链主”企业牵头规划建设小微产业园、主题产业社区。深入实施明星梯队企业培育、龙头企业培优扶强、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提升工程,分类培育“链主”企业、“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精品工厂,打造一批超千亿、超百亿企业集团。深化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建设,聚焦产业转型升级、生活方式转变和消费结构升级,构建以数字服务、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健康服务、金融服务为五大支撑的现代化服务业体系,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多样化发展。

6.加快新时代“数字泉州”建设。把数字化建设作为战略工程,对接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和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紧抓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产业化培育,努力打造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实施平台经济“五十百千”行动,围绕工业互联网、电商物流、文创文旅、新兴细分互联网、基础资源等5个重点领域,聚焦纺织服装、建材家居等10个特色优势产业,培育100个具有行业性、区域性影响力的平台,每年推广运用100条(个)以上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线或应用场景,每年推动100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率先实现链条式、整体性数字化转型。实施数字经济园区提升等行动,推进半导体、基础软件、卫星应用、超高清视频、区块链等产业集聚发展。统筹推进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打破市县、部门等之间的数据壁垒,打造“对内能办公、对外好办事”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提升治理数字化水平。深化政务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应用,统一汇聚、按需共享,推动“数据池塘”汇聚成“数据海洋”。加强网络平台数据安全风险防范。

7.大力推进“海上泉州”建设。坚持陆海统筹、湾港联动,实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力争至“十四五”末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4200亿元。统筹推进五大港区连片开发,巩固内贸集装箱优势,加快发展水水中转、多式联运、近洋航线、智慧港口,延伸海洋服务价值链,建设海丝国际枢纽港。巩固绿色石化等临海工业优势,支持联合石化和中化泉州石化扩能提质,加强泉港、惠安全国重要绿色石化基地和化工新材料专区(园区)建设。大力发展船舶修造、海洋信息等海工装备产业,探索发展地下水封洞库储油等临海能源产业,培育壮大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实施渔港建设三年行动,加快海上养殖和远洋渔业转型升级,着力发展水产种业、水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等,建设海上牧场。推进渔船安全监管平台、水产云服务平台等一批智慧海洋项目建设,完善海洋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积极发展滨海旅游业和港口物流产业。支持石狮、晋江创建省级海洋产业示范县。

8.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持续增强绿色发展动能,努力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协同并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培育一批专业化节能环保产业骨干企业,强化绿色低碳循环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发展资源回收利用产业,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和绿色化改造,建设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建设全域生态旅游市,激活蓝色海丝、绿色休闲、红色文化资源,大力构建“一湾两带六集群”旅游经济矩阵,打造世界海丝文化旅游休闲目的地。大力发展绿色金融。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强化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推进光伏发电等新能源运用,加快发展储能产业,促进绿色全面转型。

三、积极服务和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走深走实

9.深化具有泉州特色的改革实践。创新发展“晋江经验”,加快创建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拓展“九奖八补七服务”激励效应,打造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泉州样板”。

深化“三医联动”改革,健全完善分级诊疗、综合监管等制度,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差异化支付机制,探索药事服务费改革,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大力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探索林业金融创新,推进现有国有林场、重点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强化公共资源资产资金融合运作,引导市级国资集团公司主动对接战略产业、重点项目。深化泉州特色的“强基促稳”长效机制建设,打造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典范。鼓励引导基层探索更多原创性、差异化改革,推深做实晋江市县域集成改革试点,总结提升农村“三块地”改革成效,打造更多具有影响力的改革成果和品牌,努力为全国、全省提供更多有益经验。

10.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合理引导消费、储蓄和投资,夯实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基础。发挥民生消费品制造基地和品牌之都优势,抢抓新国货、新国潮趋势,扩大优质商品与服务供给,推动“泉州制造”向“泉州智造”“泉州创造”转变,提升“泉州造”市场话语权。常态化推进“全闽乐购”泉州促消费系列活动,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型消费,发展壮大文旅消费,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推动泉州古城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健全常态化、制度化招商机制,强化央企、民企、外企对接,推行“小分队”、点对点、以商引商等形式,千方百计大招商、招大商。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深化“五个一批”项目推进机制,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和促进民间投资工作机制,比拼推进新基建新经济基地建设,加强重大项目争取和储备,继续实施一批补短板工程包。

11.拓宽对内联结对外开放空间。主动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服务全省大通道、大流通、大市场,推进山海协作、城乡融合、区域协同,着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重要通道。高起点推进跨域融合,深度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探索市际毗邻区协同发展机制,高水平参与厦漳泉大都市圈建设,纵深推进泉三、泉龙山海协作,推动湄洲湾南北两岸一体谋划。高标准推进跨江发展,调整优化行政区划设置,以环泉州湾新区城市设计为引领,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市域统筹、市县合力推进古城提质和新城集聚,加快提升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突出全球联通、区域贯通、城市畅通,一体推进机场、铁路、港口、公路等规划建设,完善集疏运体系,持续提升服务“一带一路”、连接中西部和辐射周边区域的海陆空通道能力,提升集聚环湾、畅快两翼、放射市域的城乡速通速达能力。落实“丝路伙伴计划”,推进中意“两国双园”建设,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共建合作。深化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和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建设,加快兴泉铁路、福厦客专建设,衔接中欧中亚班列形成“一带一路”新交汇。

12.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发挥多区叠加优势,加快形成同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持续提升口岸通关时效。争取增设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泉州新片区,争取国家高新区、泉州开发区扩区调整。积极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规则,用好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和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推动进出口向高端化精细化多元化发展,提升利用境外资金和先进技术水平,促进泉州产品和服务更好“走出去”。创新疫情影响下深化泉港泉澳交流合作模式,力争在金融、贸易、法务、科技、文教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13.多措并举打好新“侨牌”。发挥著名侨乡优势,实施侨资侨智侨力引进工程,促进更多资源要素汇聚泉州。实施闽南文化溯源工程,发挥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作用,加强与海外侨团侨亲联谊联络,实施华裔新生代培育工程。支持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升格,加快建设侨批馆、重点侨情数据库等涉侨重要平台,大力推进亲情中华“留根工程”。发挥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工商理事会等平台作用,强化“华商五百强”等重点侨资企业招商,鼓励引导侨胞回乡投资兴业。坚持以侨架桥、借侨出海,健全泉企“走出去”项目与侨商对接合作机制。用心用情做好侨胞侨企服务工作,完善侨胞侨企在泉发展政策体系。

14.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实施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打响“马上就办”政务服务品牌,构建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市县同推自由裁量权改革和台账管理制度,探索以承诺制为核心的极简审批,探索开展“一业一证”改革。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试点企业合规改革,推广“快速维权协作”“司法+征信”“破产审判府院联动”等泉州特色的护企机制,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和知识产权保护,推进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和中央法务区建设。着力提升各级政务大厅“一站式”效能,持续推进“一件事”集成套餐改革,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各类便利化服务。规范提升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服务水平。弘扬政企互动优良传统,实施政商交往正面负面“两张清单”,开展“进千企、走千商、访千才”活动,完善民营企业诉求响应机制,健全恳谈会、政企会商、一企一议、政策线上直达兑现、“创二代”企业家培育等制度,努力当好引路人、推车手、服务员,打造亲清政商关系的“泉州样板”。

四、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努力促进服务祖国统一大业

15.强化经济合作纽带。加大泉台两地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深度协作,提高对台招商引资实效,强化项目、产业、科技、人才合作,打造两岸经济融合发展先行区。深入推进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两岸石化产业合作基地建设,更好发挥泉州台商投资区等涉台区域合作平台功能。推行“链式服务”“一链一企一策”,支持台资企业参与新一轮技术改造、开拓内外部市场。深化台资企业资本项目管理便利化试点,加强泉台两地民间征信合作,支持符合条件的台资企业上市。推进科技协同创新,健全台湾“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对接服务机制,推动与台湾高科技企业、领军人才共建创新平台,支持更多台湾人才来泉创新创业。加强台湾农业“五新”示范推广,鼓励发展精致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

16.落实应通尽通任务。突出以通促融,在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行业标准共通上加大力度,加快融合发展。筑牢泉州向金门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快白濑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推进泉厦金通道前期研究,探索与金门率先融合发展,打造金马“小四通”的工作样板。完善泉台海空直航方式,推动泉台基础设施一体联通,打造两岸直接往来的重要节点。参与建设两岸能源资源中转平台,大力发展海运快件、跨境电商,做大做强泉台贸易通道。深化行业标准共通,积极在光伏、农产品冷链物流、检验检测、中药材种植等领域开展标准化建设试点,支持台资企业参与标准研发和制定。

17.健全政策服务体系。突出以惠促融,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和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构建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服务体系。落实落细惠台利民政策措施,强化分类指导、精准服务,提高台湾居民居住证应用便利化水平,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加强涉台司法服务。完善台湾青年来泉学习实习就业创业政策体系,推动扩大台湾地区职业资格、专业技术职称直接采认范围,建设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人才社区,鼓励台湾青年来泉追梦、筑梦、圆梦。支持台湾同胞参与乡建乡创、工业设计、社区治理、乡村振兴等,积极创建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加大泉州台商投资区对台先行先试力度,争创对台合作新优势。

18.增进祖地情感文化认同。突出以情促融,深化亲情乡情延续工程,加强泉台民间基层和青少年交流,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扩大“民间信仰、宗亲宗族、传统文化、青年一代”等特色交流品牌示范效应,发挥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省级对台交流基地和众多宫庙宗祠等载体作用,持续办好闽台对渡文化节、郑成功文化节、海峡论坛泉州分论坛等祖地文化交流活动,形成多层次交流格局。实施涉台文化遗产保护和传统工艺传承计划,支持非遗项目、民间曲艺等祖地精品文化走进台湾,共同传承发展闽南文化。开展“迁台记忆”档案文化整理与研究,推动泉台族谱网上远程互联。支持建设两岸文化产业园区、影视产业基地,促进两地文旅文创产业对接,运用新媒体讲好大陆发展和泉台融合故事。扩大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交流。

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19.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五年过渡期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用好乡村振兴(扶贫惠民)资金在线监管平台,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突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分层分类做好帮扶救助,做到应救尽救、应保尽保。弘扬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时代楷模”精神,高质量推进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推进更广领域交流合作。

20.科学制定规划体系。全面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启动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整体部署、协调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推进城乡统一规划,强化县域国土空间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引导约束作用,科学安排县域乡村布局、资源利用、设施配置和村庄整治。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2023年底前基本实现应编村庄规划全覆盖。加强村庄风貌引导,全面落实“留白”机制,防止千村一面,防止乡村景观城市化。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延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机融合的乡村空间关系。

21.壮大现代化乡村经济。因地制宜选择特色富民产业,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4222”工程,大力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培育一批特色产业百亿强县、十亿强镇和亿元强村。组织开展龙头企业牵引、农业合作社规范、家庭农场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等行动,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完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和农产品冷链设施,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融合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等新业态,持续增强乡村产业内生动力。深入推进科技兴农,实施新一轮现代种业创新工程,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农业科技孵化器、科技型专业合作社建设,加强茶学院、农科所建设,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积极探索实施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推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城市反哺乡村,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

22.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以实施乡村建设“1+6+2”系列行动为抓手,分类推进乡村振兴试点村、示范线、试点镇建设,让农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规范农房建设管理,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绿盈乡村。加快居住、交通、水环境等工程建设,促进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教育、健康、养老、文化等乡村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提高乡村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保护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做好固态保护、活态传承、业态提升。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文明乡风,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23.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做好老区苏区工作。强化市域规划统筹,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倾力支持老区苏区特色产业提升、创新动能培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确保老区苏区在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支持发展特色农林业、电商物流、红色旅游、文旅康养,推动建设一批飞地园区、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区。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全面提升老区苏区群众生活品质。

六、持续深化生态市建设,打造美丽泉州

24.抓好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实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四大工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解决好群众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深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深入推进以生态连绵带为核心的山水田园城市建设,依托自然山水脉络,规划建设好生态屏障区、生态廊道区和生态体验区三级网络化生态空间体系,打造“人工近自然化”的市民休憩空间。加快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强化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深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泉州湾河口湿地生态修复,统筹推进主要流域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行林长制,推进国土绿化美化,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深化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加强石化园区、集控区等重点领域污染防控。强化外来物种防控,保护生物多样性。持续深化环境司法改革创新,加强晋江、洛阳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司法协同保护。

25.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市建设布局,科学制定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编制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深入推进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试点示范。建立健全碳汇补偿机制,推动森林“绿碳”、海洋“蓝碳”等工程,提升碳汇能力。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盲目发展。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推动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深化国家节水型城市建设。

26.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深化拓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健全“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强化落地应用。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建立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等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完善绿色金融支持保障机制,提升做优海峡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晋江、洛阳江上下游水资源保护补偿,探索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推进生态公益林分类补偿工作。落实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终身追究等责任体系。

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27.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加强就业政策与财税、产业、外贸、社保等政策相互衔接,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保障劳动待遇和权益,促进充分就业。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促进平台经济等新业态和新就业模式健康发展,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加强对困难人员的托底安置和就业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行电子培训券,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技能人才队伍。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强化欠薪问题专项整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28.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标准推进现代化教育强市建设,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加快补齐教育短板,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优质安全发展,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普通高中优质多样特色发展,构建优质均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完善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长效机制,鼓励支持学校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推动城区中小学课后服务全覆盖。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建设,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支持“双一流”“双高校”建设,重点建设一批特色优势学科,积极发展新型研究型、应用型大学,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更好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办好第十八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

29.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深入实施健康泉州行动,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努力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加快构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卫生体系,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抓好国家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统筹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城市医联体和社区医院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高端嫁接优质医疗资源,打造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争取呼吸、创伤、骨科等纳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对接省新一轮医疗“创双高”,引入一批“国家队”合作项目,建设一批市级专科、专病诊疗中心,补齐重点学科、薄弱专科、高层次人才等短板。加强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慎终如始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30.以时代精神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实施文化创新创造发展能力提升工程,推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城市整体竞争优势,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全力推动“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大力开展城市营销,擦亮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首届东亚文化之都等文化名片,打响“宋元中国·海丝泉州”城市品牌。加强泉州古城保护提升,做好“见人见物见生活”活态传承,打造“世界的古城、活着的古城”。深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新建改建一批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布局建设一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深化文明创建,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水平,加强革命文物、海丝文物、涉台涉侨文物等重点文物保护利用力度,以珍爱之心、尊崇之心推进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保护修缮和当代复兴,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和融入生活,更好延续城市的历史和文脉。推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设,着力建成海丝国际文化交流展示中心。深化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深度挖掘闽南文化、海丝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内涵,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办好海丝国际艺术节、世界闽南文化节等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民心相通”的精神纽带。

31.多渠道促进居民持续增收。构建经济发展、就业充分和收入增长的联动机制,实施“四大群体”增收计划,增加居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激发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科研人员、小微创业者、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持续增收。统筹实施产业、就业、金融等帮扶举措,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逐步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强化社会保障兜底,重视改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大力发展慈善等公益事业。

32.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落实医疗保障待遇清单管理制度,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功能,积极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完善灵活就业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大城市困难群众和有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住房保障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依法组织实施三孩生育政策,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深化国家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试点城市和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重点推进城市建设,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大力发展普惠性养老,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持续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

33.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泉州。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风险分析研判和综合治理,严密防范各种风险挑战。建立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完善“四门四访”“四访四通”“信访评理”等信访制度和各类调解联动工作机制,把矛盾化解在源头、解决在基层。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智慧政法建设,深化“雪亮工程”联网应用,建好用好“E通政法”平台,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示范城市。扎实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打击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电信诈骗等突出违法犯罪。完善应急管理能力体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积极防范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加强县域网络综合治理,维护文化安全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严格落实“1+N”敏感舆情应对处置工作机制。深化“餐桌污染”治理,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全过程全链条保障食品安全。

八、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夯实筑牢坚强政治保障

34.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用党的科学理论凝心铸魂。深入开展“四史”宣传教育,充分挖掘宣传泉州在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中重大事件、先模人物,系统梳理挖掘具有泉州特色的红色资源,拓展提升“福建发展·晋江经验”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等载体功能。用好“泉民开讲”理论宣传教育平台,面向基层开展“大宣讲”,提高学习参与率、覆盖面和实效性。加强政治忠诚教育,完善落实“两个维护”的制度机制。扎实推进“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矢志不渝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我为企业解难题”“我为社会做好事”实践活动,解决好群众和企业“急难愁盼”问题,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35.打造过硬干部队伍。深入实施新时代干部能力提升计划,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水平,打造政治过硬、具备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建立健全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和保护机制,落实激励干部提升干事创业精气神八条措施和关心关爱基层干部十条意见,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深入细致做好换届工作,强化政治素质考察,突出重大斗争实践,选拔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配备结构优、功能强的好班子。完善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常态化机制,强化全链条梯次培养,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年轻干部队伍。

36.建设坚强战斗堡垒。突出抓基层、打基础、固基本,着力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全面加强各层级、各领域党组织建设。切实加强机关党建,努力建设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深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扎实抓好村级组织换届,推行乡村“导师帮带制”试点,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持续排查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突出抓好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以“学党史、优治理、助发展”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红色车间”“红色生产线”创建活动,落实党建融入公司治理“1533”工作机制,抓实党组织书记选育管激全链条。深入推进近邻党建,开展城乡社区近邻服务,健全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机制。严格党员队伍教育管理,高标准高质量发展党员,不断激发党员队伍活力。

37.持续深化作风建设。大力弘扬“四下基层”“四个万家”“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等优良作风,引导广大干部凝心聚力干实事、沉下身子抓落实。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党员干部下基层、到一线,掌握真实情况,找准差距短板,有效破解难题。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扭住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放,坚持纠“四风”树新风并举,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健全完善基层减负常态化机制,改进督查检查考核方式方法,坚决整治文山会海,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38.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政治监督的重要内容,完善“1+X”等监督机制,加强政治巡察,严格跟踪问效,确保落实落细。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构筑立体式监督网络,督促领导干部正确用权、廉洁用权。深化民生领域损害群众利益问题治理,大力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聚焦群众所想所盼,开展“点题整治”。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不断提高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综合功效,持续巩固发展良好的政治生态。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嘱托、砥砺前行,勇担使命、锐意进取,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加快建设海丝名城、制造强市,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泉州篇章!


责任编辑:黄艺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