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反“围剿”时安南永德的局势
发布时间:2021-09-30 来源:中共泉州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1933年5月,蒋介石在南昌成立“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后,经过一番预谋,于同年9月调集100万军队、200架飞机,向各个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其中,以50万兵力,分北、南、西、东四路“围剿”中央红军。北路军以顾祝同为总司令,率33个师又3个旅,担任主攻;南路军以陈济棠为总司令,有11个师又1个旅;西路军以何健为总司令,有9个师又3个旅;东路军则由第十九路军总司令蔡廷锴负责,指挥所部和福建地方军共7个师又2个旅,扼守闽西和闽西北地区,阻止红军向东发展。

闽西和闽西北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蒋介石把此重任交给第十九路军,目的是借红军的力量削弱以至消灭第十九路军。早在1932年5月21日将第十九路军调离上海派进福建的举动中,这一险恶用心就已暴露无遗。而第十九路军领导人则企图利用福建作为反蒋基地,谋求发展。所以,入闽时一面广泛散发标语口号,宣称是为救闽而来,“不拉夫,不扰民,不强买,厉行禁烟”;一面发出布告,宣布厉行“剿赤”,巩固地方,巩固国家。1932年8月18日,第六十一师在泉州东门外,就集体屠杀共产党员及“嫌疑犯”69人。对于民众抗日的宣传和行动,也规定在一定的允许范围之内。由此可见,蒋介石和第十九路军既有矛盾的一面,又有相互妥协的一面。当矛盾高度尖锐化时,第十九路军于1933年11月20日发动了反对蒋介石的“福建事变”,而蒋介石则利用“闽变”之机,给第十九路军以当头一棒,使第十九路军遭到灭顶之灾。

1934年1月,“闽变”失败后,蒋介石重新部署并强化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除继续保持北、南、西三路的兵力外,特别加强了东线闽西战场的兵力和攻势。1934年2月,蒋介石任命蒋鼎文为东路军总司令,设司令部于漳州,辖10个师,即第三师李玉堂部,第九师李延年部,第十师李默庵部,第三十六师宋希濂部,暂编第五十二师卢兴荣部,第五十六师刘和鼎部,第八十师陈明仁部,第八十三师刘戡部,第八十七师王敬久部,新编第十一师周志群部等。蒋介石“把重兵放在北路和东路,采取稳扎稳打、逐步前进的办法。第一步先攻打宁都、长汀,然后再进攻瑞金、兴国,企图“压迫共军于赣江而消灭之”。

在第五次“围剿”之初,第十九路军虽也不断发动对安南永德红色区域的“清剿”,但毕竟不是进攻的重点,加上党在第十九路军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兵运工作,许多士兵同情革命,有的还携枪加入游击队。又由于红色区域内党政军民团结战斗,有力地挫败了敌人的“清剿”。因此,安南永德红色区域不仅没有受到损失,而且在斗争中得到巩固和发展。“闽变”失败后,蒋介石加强了东路的“围剿”攻势,但因其攻击的重点仍然是闽西和闽西北,所以安南永德的革命局势,依然继续向前发展。

在这有利的局势下,为了进一步配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斗争,1934年2月5日,中共安溪中心县委召开紧急会议,由共青团厦门中心市委宣传部长方毅传达中共中央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指示,要求安南永德边区军民主动出击,牵制敌人,配合中央红军的反“围剿”斗争。会后,安溪中心县委向各区委、特支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和红二支队立即发动骚扰工作,打土豪分粮食;立即动员党团员和群众,加紧年关斗争和“五抗”斗争,进行分田;加强团队建设工作,瓦解敌军;广泛组织农民自卫军,加强军事训练;组织宣传队,深入各地宣传。

在安溪中心县委的领导下,安南永德边区军民赢得了一系列战斗的胜利:3月7日,红二支队和地方武装取得了围攻驻魁斗的安溪县保安团的胜利;5月25日,红二支队攻打芸美民团,营救出被捕同志;6月24日,红二支队袭击仙苑联保处,没收反动派的财产,分发给贫苦群众等。

所有这些胜利,不仅有效地牵制了敌人对中央苏区的“围剿”,而且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安南永德红色区域的范围。在安南永德边区军民斗争胜利的鼓舞下,晋江、南安边界和安溪、南安、同安边界的游击武装斗争也取得长足的发展。


责任编辑:黄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