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南迁后泉州抗日反顽斗争的深入开展
发布时间:2022-02-16 来源:中共泉州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1941年2月1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在给刘少奇、陈毅并转告彭德怀的指示中,就把闽浙赣边列为“江南第四个战略基地”,认为“该方有三个藏有少数武装与民众甚好的根据地”,“目前是加强地下工作,准备将来起义,恢复过去公开根据地”。这里所讲的三个小根据地即指闽北、闽东、闽中基本地区。

1943年春夏期间,国民党顽固派发动新一轮“围剿",使闽北遭受了严重的摧残。时在闽北的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活动非常困难。为跳出顽军包围圈,打通各基本地区战线, 9月至12月,省委机关人员在省委政治交通员苏华和闽江沿线交通站的周密安排下,从建阳等地陆续安全转移到永泰青溪村。

1944年3月,省委机关和闽中特委机关陆续由青溪搬入德化坂里牛寮沟。同月,左丰美率省委主力武装,从建阳南下,4月底到达坂里,与先期到达的省委特务队及闽中、闽南自卫武装汇合。至此,省委领导机关完成南迁闽中的艰巨任务,德化坂里成为福建省委领导抗日反顽斗争指挥中心的所在地。直至7月,省委机关才迁到永泰官烈村,9月又迁往长乐南阳。

省委机关南迁后对闽中特别是泉州抗日反顽斗争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首先是促进了各基本地区战线的打通。为了适应省委机关南迁后的斗争需要,必须开辟一条以古田为中转站,从闽北到闽中的地下交通线,作为沟通闽北、闽中等基本地区的联系网络,以便省委发挥指挥中枢的领导作用,更好地开展抗日反顽自卫斗争。

1943年10月,根据省委的决定,闽江特委代理书记黄扆禹、中共永德大地区特派员吴天亮由毛票带路,到大田县武陵垵,与中共闽中(大田)工委书记林大蕃接上关系,传达了省委关于组织一支武装队伍南下,并尽快在大田开辟一条通往德化、仙游、永泰边境的地下交通线的指示。为此,闽中工委立即派员配合吴天亮打前站,探索行军路线和沿途宿营点,以便落实行军计划,精选人员组成挺进队:组织以农民党员为骨干的生产代耕队,负责代耕任务,以解除挺进队员家庭生活的后顾之忧。

挺进队组成后,进行了短期的政治军事训练,以提高各方面的素质,使之成为一支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的武装队伍。挺进队总负责为黄扆禹,队长刘捷生,政委林大蕃,队员有肖冠槐、吴天亮、毛票等10多人,配备有手枪、驳壳枪等10多支,均化装为商人。

11月中旬,挺进队出发前,集中在大田县武陵坟下岩村举行大会,黄扆禹作了动员,要求大家克服困难,想方设法完成挺进任务。

挺进队沿途经过大田的京程、福塘、张墘村,随后进入德化尤床半山、曾坂山茶村、洪田十字格,至毛厝村时,住在毛票、毛美桥处几天,再转到坂里住下。十几天后,挺进队与省委取得联系,由黄国璋带领的队伍与挺进队会合,计30多人,由坂里出发,经永泰的溪里、紫山、仙游的里坪、东湖、角秋、东山等村,于12月底到达省委机关驻地泰青溪村,完成了挺进任务。挺进队坚持边行军、边开展宣传活动,播下了抗日反顽的种子,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在打通德化到大田的交通线过程中,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在沿途的尤床半山、下阁台、下涌山茶、曾坂和十字格等村建立了秘密交通联络站。以后又发展了李阿鸾(卢英)、郭茂聘等一批党员,于1944年6月间成立了十字格党支部。大田交通线的打通,为省委机关迁驻德化坂里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与此同时,闽中特委也派祝增华、饶云山、蔡文焕率武工队,分别在德化大溪、永春湖洋、南安八都以及永泰东湖(今属仙游)和仙游葫芦丘、田利、罗木坑一带活动,通过深入细致地做工作,使这些乡村成为党组织新的隐蔽据点。

1944年1月,中共泉州工委特派员侯如海根据省委指示和闽中特委部署,派员在本地区内全面开展打通地下交通线的活动,以保证省委主力南下和上下联系的需要。派刘祖丕负责打通惠西到仙游的路线;派许集美负责打通从泉州清源山到仙游西乡的路线;派洪瑞英负责打通南安四都、葵山至仙游的路线。按组织上要求,建立大约每2.5公里左右就有地下交通站的基础。此后,侯如海又派施能鹤、刘庆负责打通南安八都到九都的路线;史爱珠负责建立屿城村支部,并打通晋南到南安九都的路线;许远目、陈相镖负责打通惠北的路线。各路负责同志通过寻找关系,结交朋友,做群众思想工作,终于把各据点联成一片,沟通起闽北、闽东北、福州、永春、大田和闽中地区的莆田、仙游、晋江、南安、惠安等基本地区的联系。

在省委带头打通交通路线的影响下,惠安特派员刘祖丕还先后在惠北、惠东、惠南的三山、前林、港境、南庄等村开展党的工作,恢复和巩固三朱、西山、青山、下坑、岭头、东园等革命据点和三朱地下交通站,为打通联结惠安、东坪、仙游的地下交通路线奠定了基础。

省委南迁带头打通交通路线的影响一直持续到抗战胜利前夕。1945年5月,中共泉州中心县委为恢复安溪闽中地下党的组织,打通由晋江、南安、安溪到平和的小溪这条路线,连接闽中与闽西南党组织的关系,以利游击队和部队的联系和转移,特派以许集美为队长和郑种植、施能鹤为成员的挺进工作队(安溪县工委),到安溪开展活动。他们到达后,作了具体分工:原在县城的洪遂明继续负责内迁的集美学校工作;郑种植和许集美进入龙涓庄灶乡开展活动,并以此为基点向华安方面发展;施能鹤负责由安溪县城到庄灶乡这条路线上的湖坵、竹园的工作;在洪遂明家设立与中心县委联系的交通站,由陈白雪负责。许集美、郑种植于7月建立了庄灶支部,书记吴淑芬,党员5人。施能鹤也在竹园发展党员,组成了竹园党小组,接着在湖坵发展党员,组成湖坵党小组,同时在官桥五里埔等地发展党员。在此基础上,于7月建立中共新康支部,林文庆任书记,有党员8人。抗战一胜利,挺进工作队立即接受新任务,转到厦门市开展工作,同时联系安溪方面的工作。

实践证明,省委机关南迁对泉州党组织采取武装工作与秘密工作相结合的方针,打通路线,建立据点,开辟新区、开展宣传,对扩大党的政治影响,坚持抗日反顽斗争,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省委机关南迁后,还促进了闽中和泉州广大党员、干部思想理论水平和实际斗争能力的有效提高。1943年9月,省委就在闽中特委机关驻地仙游县上湖底村,召集省委部分领导成员及闽中、闽江特委主要干部,开展反对狭隘经验主义的教育。省委书记曾镜冰作了《反对狭隘观念》的专题报告,提出“不问大局、不问政策、不问原则,只顾少数人,只顾小事情,只顾小地方",“不顾整个组织发展”,“不顾党的整个领导”以及党内新老干部、工衣与知识分子干部、本地与外来干部之间闹不团结等现象,都是狭隘观念的表现,必须坚决克服,做到“坚决勇敢捐弃成见,同舟共济”。大家通过理论学习,结合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了党内认识的统一,克服了狭隘观念,增强了闽中党组织的团结。

1944年4月底,省委领导的主力武装和机关人员“从最艰苦的环境来到这样新的地区,在新的局面下会合”,主观主义在组织的某些部门和党的工作的某些方面表现出来:“首先是掌握政策方面的幼稚,有的只懂得一个“打”字而没有“拉”的工夫,有的却单纯在拉而不去准备一套打的工夫;其次组织上的保守与盲动,如有的单纯荫蔽,不敢出动,或者是看到创造据点有一点成绩,就‘不亦乐乎’拼命想发展,忘了荫蔽精干。再次是坚持斗争上的动摇,只看到周围的“豺狼虎豹”,缺乏革命的坚定性。”鉴于此,省委迁到德化坂里后,办的头一件大事,就是开展整风运动。整风中,曾镜冰作了《关于反对斗争中的主观主义》的报告,强调通过整风,要进一步确立坚定的人生观,“一定要坚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的,而且它的实现又不是直线的,必然要遇到许多最可怕的灾难,最险恶的情况”。号召每个共产党员、革命战士都应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在火线上,不论胜利或失败,都能英勇作战;在法庭上,不论敌人拷打或利诱,都能坚持革命气节;在生活上,都能严于律己而不腐化堕落。并形象地教育大家,在反对国民党特务政策的斗争中,要做“龙”,不要当“虫”。在开展党员干部整风的同时,对省委及闽中特委武装人员,也进行了整风宣传教育。针对这个时期因扩大与补充一批新兵后而出现的闹地方主义和家庭观念等问题,省委领导先给他们作了《反对宗派主义,提倡大公无私》和《家庭问题及革命性质问题》的报告,并采取树典型、学榜样的办法,使大家不仅从书本中而且在生活的典型上看到正确思想,自觉对照自己,反省错误,改正错误,从而在武装队伍中,阶级友爱大公无私的正气得以发扬,活跃了局面。

在省委、闽中特委带头抓学习、抓整风的影响下,泉属各级党组织也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整风学习运动,为广大党员、干部和武装队伍坚持抗日反顽斗争注入了新的精神动力。

责任编辑:黄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