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工作和侨务工作的加强
发布时间:2022-10-15 来源:中共泉州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蒋管区爱国民主运动的不断高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基础日益瓦解,越来越多的人士同情、支持人民革命,和人民站在一起,寄希望于中国共产党。泉州党组织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力开展统战工作,争取更多的朋友,团结、联合各阶层爱国力量,组成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为消灭国民党反动派在泉州的黑暗统治而共同战斗。

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城区工委在泉州城区积极开展统战工作,争取各阶层爱国民主人士支持革命斗争。统战对象包括民盟黄逸川,戏剧界黄菲君,美术界许有辉、李硕卿,音乐界陈枝生、王爱群,宗教界许子杰,报界王冬青,工商界杜池榕、蔡载经等泉州著名民主人士。通过工作,都取得积极的成效。梅石保长曾保护过城区工委机关;著名国画家李硕卿利用其身份掩护过地下党员;工商业者杜池榕为营救被捕的党员出过力;《群力报》总编王冬青为党组织开展策反牵线搭桥;泉州电灯公司经理蔡载经和公司职工通过党组织做工作,保护电灯公司在解放前夕不受敌人破坏,保证泉州城区解放后的照常照明,等等。

在党的统战政策影响下,还有一些爱国民主人士从道义、情报、物资和钱款各方面支持革命。南安县中校长陈鼎载从开始同情革命到后来完全站在革命方面,为党组织做了不少有意义的工作,如掩护地下党员,提供钱款、枪支、情报给八支四团和闽中系统的南安人民游击队,等等。南安国专校董、侨胞伍远资捐献了钱钞、药品、粮食,支持游击战争。晋江安海民主人士倪世祯曾协助游击队收缴敌人护路队的武器弹药。

侨务工作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侨务工作,关心和爱护广大侨胞侨属。解放战争时期,在闽浙赣和闽粤赣的边区人民武装行动纲领中,都明确地规定了保护华侨和侨属的政策。泉州各级党组织坚决执行党的侨务政策,努力团结争取广大华侨、侨属支援家乡的革命斗争。

许多爱国侨胞除从舆论、财力、物力方面支援祖国的解放事业外,还纷纷回国、回乡参加革命斗争。这些华侨多数来自菲律宾、马来亚、新加坡和泰国,还有一部份来自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柬埔寨等国家,有不少人是在当地参加共产党和进步活动,被居留国政府驱逐出境的。归国华侨一般都经过革命斗争的锻炼,不少人回国后即在人民解放军或游击队中担任重要职务,有的还为革命而英勇献身。惠安籍菲律宾归侨陈绍痕,1947年任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四十八团副团长,参加过晋南、莱芜、开封、济南等战役,表现出英勇善战的气概和较高的指挥才能,但不幸于1949年在淮海战役中光荣牺牲,年仅32岁。南安籍的菲律宾归侨黄子英,在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八纵队二十四师中任营教导员,1947年冬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解放战争期间,由菲律宾回国参加革命的华侨有200多人,绝大部分是泉州籍,其中“菲律宾华侨各劳工团体联合会”成员有100多人。这批归侨大多在闽南地区参加游击队和地下工作,仅参加闽粤赣边区游击纵队闽南支队(后改编为第八支队)有姓名可查的就有60多人。其中王汉杰(晋江籍)任副支队长、副政委,1949年1月调任纵队司令部参谋处主任兼作战科长。吴扬(南安籍)担任过副支队长、闽西南临时联合司令部参谋长。陈光(永春籍)任第八支队第十九团政委,黄克任第二十一团副团长,王子华任第二十一团政委,郑显玉(惠安籍)任第四团团长。还有一些分配在闽南地委机关及下属各级党组织工作,许立(晋江籍)、高剑峰(南安籍)则直接北上到党中央机关工作。回到各自家乡开展革命斗争的约有30人。其中高明轩(晋江籍)任闽南地委宣传部长,许昭明(晋江籍)任泉州工委书记,庄秋心(晋江籍)任泉州工委晋江县工委书记,蔡派忠(晋江籍)任晋江县工委委员,陈董顺(鲤城区籍)任晋江武工大队长,郭席排(晋江籍)任闽浙赣游击纵队闽中支队泉州团队参谋长兼直属大队长,张孙云任泉州中心县委沿海区委书记。

旅居新加坡和马来亚回国参加解放战争的泉州籍华侨也有100多人,多在本地区参加游击战争,仅安永德游击区就有50多人。马来亚归侨徐志荣(德化籍)曾任永德大工委委员兼德化县工委书记,1949年6月19日,游击队占领德化县城时,还被任命为德化县人民民主政府县长。

还有一些印尼、泰国、越南等国家的泉州籍华侨也积极回国参加解放战争。印尼归侨傅维葵在晋南同地区开展游击斗争,担任了泉州中心县委南安县工委书记和晋南同游击大队教导员。安溪籍越南归侨叶振汉、白宗兰回国后,即在家乡参加党组织的活动和游击战争。

侨属是泉州侨乡的重要社会力量,解放战争时期,晋江县侨属占全县人口的80%以上,南安县侨属也占全县人口的一半以上。他们拥有一定的侨汇收入,但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剥削和压榨,广大侨属的生活和人身安全并不能得到保障。许多侨属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和家乡安宁,都购置了枪支和弹药。钱多、枪多成为侨区的两大特点。这也是共产党在侨区开展革命斗争的一个有利条件。

1948年8月,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决定成立侨区工委,加强对侨区革命斗争的领导,广泛宣传党对华侨和侨属的保护政策;发动侨属反对国民党征兵、征粮、征税;反对特务横行和土匪抢劫;以积极、真诚、公正的态度,调解民间械斗纠纷;警告反动派和邮政当局,必须停止剥削侨汇和积压侨款,切实保护华侨和侨属利益。

在一些华侨捐资创办的学校里,党组织利用侨属关系,在学校中开展活动,发展党员,建立组织,进行各种宣传教育,团结争取广大师生和家长,使许多学校成为党组织的活动据点,有的还发展为党组织开展武装斗争、培训干部的重要基地。

党组织还积极开展侨区上层人物的统战工作,向他们宣传革命思想,调解民间宗派、宗族械斗,把他们的仇恨集中到反对共同的敌人——国民党反动派上来,将各村的“看护队”“巡逻队”“看更队”逐步联合起来,组织“农民护乡自卫队”,使之成为党领导的群众自卫武装,在开展游击战争和反对国民党军警的“清乡”斗争中,配合游击队、武工队,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在侨区的一系列政策和活动得到广大侨属的真心拥护和支持,他们不仅在经济及枪支弹药上支持党组织开展革命斗争,而且有的还不顾坐牢杀头的危险,自觉当好党组织的接头户、基点户,住宅也成为地下交通联络站。晋江县永宁沙美村侨属陈碧娥、埔头村侨属林贵攀,都是地下党长期联系的接头户,不仅担负了来往地下同志的生活费,还变卖金银首饰,购买曲七、曲九短枪送给党组织,是侨区闻名的“曲七婶”“曲九嫂”。归侨高金遂为支持革命斗争,不但自己捐献了大量钱款和粮食,还动员其他侨属、侨眷捐赠1万美元给党组织。在党的教育下,有的侨属家庭成了“满堂红”。晋江县安海侨属郑种植一家就有16人参加革命并加入共产党。据统计,泉州中心县委的区委以上干部,有60%是侨属。1949年5月和7月,在晋江县塔头和龙园的两次反“清乡”斗争中,参加的侨属群众达数千人之多。


责任编辑:吴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