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这座浸润着海丝文明的古城里,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简称“海交馆”)党支部以“‘声’绘海丝‘志’守世遗”为党建品牌,将红色初心与蓝色海洋文化深度交融。通过构建专业志愿服务体系、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深化党业融合机制,打造出具有海交馆特色的党建品牌,让千年海丝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注入“红色动能”。
建强志愿队伍 以专业赋能擦亮服务底色
党建品牌的根基在于队伍建设。海交馆党支部深知,志愿服务不仅是爱心奉献,更需专业支撑。围绕“高政治素养、强专业能力、优服务意识”的目标,构建起分层培养、精准赋能的志愿服务队建设体系,让每一位志愿者都成为世遗文化的合格守护者。
标准化培育体系筑牢专业根基。海交馆建立起“选拔-培训-考核-激励”全链条志愿服务队伍培育机制。2024年启动的第13届讲解志愿者招募中,从100多名报名者中精选骨干力量,开展为期三个月的系统培训,涵盖专家讲座、讲解技巧、现场教学等模块。支部党员带头参与培训考核,形成“党员示范、全员跟进”的良好氛围。
精准化服务供给回应群众需求。针对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志愿服务队推出定制化服务项目:为青少年设计生动有趣的互动讲解,为外国友人提供英文讲解,为学术团体提供深度研究型讲解……2024年举办的第25届“海交馆之友研学夏令营”吸引上千名青少年参与,志愿者带领孩子们绘制古船图纸、体验航海技艺,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文化体验。在“世界海洋日”“中国航海日”等节点,志愿者走进社区、学校开展主题活动161场,让海丝文化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创新传播载体 以多元形式拓宽文化半径
让世遗文化 “活起来”,需要创新传播方式。海交馆党支部以“‘声’绘海丝”为抓手,突破传统展览边界,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动静结合的文化传播矩阵,让海丝故事从展馆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精品展览讲述红色海丝故事。在“半个世纪的守护:泉州湾宋船出土50周年纪念展”策展过程中,党员全程参与内容策划、文物遴选和讲解词撰写,将文物保护历程与国家发展成就相结合,生动展现党领导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辉煌成就。该展览入选国家文物局主题展览推介项目,吸引超15万人次参观。同步推出的“福船的故事:郑和由此向大海”特展,党员志愿者随展赴甘肃玉门、金川等地,为戈壁小城带去海洋文明盛宴,实现“让文物走出泉州,让文化跨越山海”的传播效果。
数字技术拓展线上传播维度。面对新时代传播需求,党支部推动讲解服务向数字化转型。升级“中国舟船世界”自助语音导览系统,党员技术骨干带头参与内容录制。打造“云端展厅”,疫情期间线上参观量突破50万人次;推出“重返光明之城”系列短视频,获评2023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该系列短视频在短短13天内密集推送7条,累积播放量数十万,转发及点赞量均为年度较高,并得到文博领域、媒体及大众的一致好评。
特色活动浸润文化传承初心。党支部聚焦青少年群体,创新“沉浸式”文化体验模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依托“我们的节日”“海交馆之友夏令营”等品牌,通过讲座、手工、互动游戏等形式,将泉州海丝文化融入活动全程。聚焦“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2024年全年推出博物馆日、儿童节等临展配套活动,持续开展科普进校园进社区,同步举办 “会说话的古船——第25届海交馆之友研学夏令营”,让“党建+博物馆教育”走深走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青少年内心。活动中,海交馆IP形象“海海”与“桐桐”携手穿越回宋代,带青少年探寻泉州湾宋代海船的前世今生。
深化党业融合 以机制创新释放品牌活力
党建品牌的生命力在于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海交馆党支部打破“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的壁垒,建立“党建引领、志愿搭台、业务唱戏”的融合机制,让志愿服务成为连接党建与业务的关键纽带,实现品牌价值与文化效益的双重提升。
“志愿+社教”拓展育人功能。海交馆党支部推动志愿服务与社会教育深度融合,以“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为核心载体,构建分层化、沉浸式的育人体系,让世遗文化成为滋养人心的鲜活教材。一方面,党员干部带头走进北京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用泉州世遗故事点亮青年思想;为中学生夏令营、大学生家乡旅游推荐官夏令营定制培训课程,手把手培育文化传播新生力量;策划“无问西东:泉州外来宗教石刻里的艺术情感”等主题讲座30余场,让海丝文明从文物展柜走进大众精神世界。另一方面,精心打磨的公众教育服务项目《会说话的古船》精品社教课程,更是以创新形式收获广泛好评。课程中,海交馆工作人员不仅用生动讲解、趣味问答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引入前沿平板双端互动技术,打造虚实交融的沉浸式学习场景——学生通过触控交互完成任务,在动手体验中轻松掌握泉州宋海结构特征、古船产地之谜、福船制造技艺等专业知识点。凭借优质的教育效果与创新的呈现形式,该课程于今年7月中旬成功入围第四届文博社教案例宣传展示活动,成为“志愿+社教”模式落地见效的典型范例。
“志愿+文创”激活文化价值。党支部引导党员、志愿者积极参与文创产品开发,让文物元素走进生活。在“半个世纪的守护”展览期间,支部党员参与设计雕版立体纪念明信片、首日封等文创产品,将古船文化转化为文创成果。协助举办第二届 “刺桐海海”杯文创大赛,从征集的200余件作品中精选获奖设计,开发出4套主题文创产品。党员志愿者带头推广“刺桐海海”IP形象玩偶,通过自助售卖机让文创产品触达更多群众,实现文化传播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从展馆内的细致讲解到展馆外的文化传播,从文物保护的默默坚守到文创开发的创新实践,海交馆党支部以“‘声’绘海丝‘志’守世遗”党建品牌为抓手,让红色党旗在文化阵地高高飘扬。这支由党员引领的志愿服务队伍,用声音传递海丝文明的厚重,用行动守护世界遗产的璀璨,在党建与业务融合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贡献着独特的“海交馆力量”。